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住在宜宾 /【新三江周刊】三江口名片 混凝土上的城市自信?
名片之名

据近期有关方面的消息:宜宾将重新打造新名片,号称“宜宾的陆家嘴”。据报道,这片区域的开发,成了今年的宜宾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将三江口打造成长江上游的陆家嘴……虽然已经启动,但总体缓慢……加快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有关单位和部门拼劲、闯劲不足,缺乏啃硬骨头、打硬仗的勇气和决心,不能够大刀阔斧地推进工作。”

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据说令很多人心向往之。然而在我看来,除了那几幢建筑的高度和“靓度”有点扯人眼球,以及建筑外墙没有花哨的广告牌令我欣赏以外,笔者难以找到更多的喜欢它的理由;相反,在烈日之下建筑的光反射和热反射却令我更喜欢黄浦江对岸的低矮建筑群,虽然那里是曾经的租界——一群外国人“撒野”的地方。

陆家嘴的高密度建筑是反人性的,从这点上说,它不及我们西区的C街区那么的令人愉悦和从容!然而,这种观点很明显会遭人讥笑,特别是渴望宜宾有更多高楼大厦的人们,一定会大骂笔者“阿Q”。因为陆家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贬低和诋毁不得!

也许是陆家嘴太令国人兴奋,因此,咱们宜宾也要傍一下这个大款,我们也要有个陆家嘴。因此,南岸东区这块任何开发商都垂涎觊觎但却又望洋兴叹的三江口“宝地”,即将被整体打造成宜宾的陆家嘴。

然而陆家嘴只有一个,它属于上海。任何模仿与追风都将成为笑谈,甚至这种类比式的提法,也是令人悲叹的——这好比穷人家父母想发财,就为孩子取名李嘉诚一样,既愚且悲。

名片之问

1、不要名片,城之将死?“城市使人早死”,这是韩寒的话,意思是外表光鲜的现代城市带给了人们太多的郁闷和困惑;现在反过来看我们宜宾,似乎我们这座城市没有“名片”,就要早死。其实,现在的城市标签亦即所谓名片,大多逃脱不了“仿制、复古、照搬、人造、出新、第一”等等手法和套路,甚至很多城市实在想不到合适的名片,就干起了掘墓的行当,美其名曰“考古”、“文物的保护性发掘”,比如近期河南安阳就把曹操墓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招牌,试图吸引旅游者,弄得四川的彭山也申请要挖刘备墓……这些闹剧,都是为了获得一张城市名片。中国有600多座城市,大多数城市并没有依靠所谓的名片来推进发展。

大音稀声。东京这样的城市厉害不厉害?但我们大多数人记住的是它这个整体,整座城市就是它的名片;再比如说香港,它的名片是什么?你可以说出很多,也可以说没有,但它最为根本的名片是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民主且清廉的行政体系;其他的高楼大厦,乃至诞生于斯的国际级巨星们,都不过是前者环境营造之下的产物罢了。因此说,我们犯了一个认识上的毛病,就是当看到某个地方不错,然后就记住了那个地方的某个外在的物件,并以为这个地方之所以不错就是因为有了那幢建筑或者雕塑;其实刚好相反,是因为那个地方发展得不错,人们产生了好的印象,爱屋及乌,就记住了那个地方的一些特色性的东西。近期江苏镇江有个巨型的蛋形建筑“烂尾”了,那玩意就是官方曾经在“千禧年”的时候搞的“城市名片”,现在却不得不拆掉。因此在我看来,镇江这座我没去过的城市,一定管理得不行,而且官员绝对很平庸,因而哪怕曾经辉煌到极至的城市标志,也不得不拆掉。

2、一座城要几张名片?曾听说过有的人身上揣着几盒不同的香烟,是为了将不同档次的烟发给不同身份的人;而一个人怀揣几盒名片的人也是有的,为的是不同的场合彰显自己不同的角色。然而,如果硬要给某座城市印刷名片以便于交流和宣传的话,那么当然应当印制最能代表这座城市形象和精神的元素在上面。在各种报道中,我们的城市名片曾经换过多种样式:一会是五粮液,一会是竹海石海,等等,名片换了一张又一张,但宜宾之名依然停留在“有名无实”的状态:一方面很多外地人常常把宜宾与宜昌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在很多外地旅游者和投资者们(比如四季青服装城)看来,“适宜宾客”的隐喻并未落到实处。

3、名片设计谁说了算?一座城市为了融进现代经济,借用一些宣传手法比如打造城市名片这样的技巧(虽然这种技巧早已被太多的城市不断地模仿和滥用),以达到发展城市经济的目的,也可以勉强算上是一项“德政工程”。在此前提之下,我们无疑应当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座城市是谁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名片应当由哪些人说了算?据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三江口城市名片的主要轮廓是高层建筑,主要功能是城市商业中心,主要的基调是繁华和超现代……总而言之,当我们知道这张名片的时候,其实这张名片的设计图已经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定型了,至于方案的设计原则、规划程序、财政预算、拆迁思路……等等,我们统统无法知晓。在一项网络调查中,58.3%的人认为,如果要打造名片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16.7%的人认为绿化要稿好;还有16.7%则认为要建巨型高楼(看来我们还是有很多人高楼看少了,看不起欧洲小城那些高度矮、密度低的建筑)。但常识告诉我们:为了让以后的城市管理者们拆迁更容易,现在的城市管理者们就要有历史的眼光;要打造城市名片,就要打造出不会被拆除的名片,否则,不如让那些地荒芜在那里,免得浪费资源。

4、名片打造的“醉翁之意”?最近有网友在网上发帖调查,其中有两项数据引人注目,认为“(三江口)成为城市名片为了推高房价”的人占了33.3%;认为“名不名片与百姓关联度不大,只是一种政绩秀”的占了28.2%;另有15.4%的人认为“自信的城市不需要名片”。其实,按照上述网友的“推高房价说”去理解,符合很多普通百姓的常识认知,自然也符合某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事逻辑——在房价如此高涨的当下,三江口如此黄金地段,其房价几何,令人不敢去想。当然你可以说“买不起别买”,但我还是要说的是:这座城市应当是全体市民支撑起来的城市,而不应仅仅是少数人的乐土。

思考>>

越自卑 越张扬

真正拥有一颗强大而自信的心灵的人,行事是低调而稳健的。对此,案例太多:

1、现在有很多用纸盒做的除了封面以外没有一个字的书,被很多商人买来放进书柜,其实折射的就是一种自卑。心理学原理就是,人类越是没有自信的地方,越要用一些东西去掩饰。又比如一些老板自卑于自己没文化,偏要花钱给自己弄个MBA甚至EMBA之类的学历,然而在企业的管理上依然实行家长制作风,推一些土霸王政策,这不很可悲么?

2、在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中,梅老坎衣服皱巴巴、脏兮兮的,但却不忘给自己拴根领带。其实为表现一种底层人群对所谓上流生活和文化品位的一种自卑情结,因为自卑,所以推崇;因为推崇,所以模仿。

3、现在被媒体批判的“90后”、“非主流”青少年们,往往喜欢在自己身上刺青,有的在手臂上刺个忍字,或者画两个被箭穿过的心形图案,或者夜半三更的在寂静的街上大吼几声。这些人其实就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是内心空虚的表现。

这些现象说明:越是自卑,越想张扬;越是自信,越发低调。城市的形象同样如此,越是没有自信的城市,越是想通过一些外在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强大或者有文化。

对于宜宾三江口的建设,笔者认为应当遵循“道法自然”的古老哲学,有所不为、因势利导,把现实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才是城市治理的根本要务,而不是所谓的名片打造。其实,宜宾的冠英街在当年,也并非官方要为宜宾树一个什么形象工程而建,只不过是当时的有钱人根据当时的居住习惯和建筑范式,筑成了那个模样,现如今不也被我们当成一块宝给保护起来?因此,一言以蔽之,适合当前的就是最好的,只要质量不出问题,终将成为历史,亦将成为文化。而不是追赶潮流,一味攀比。如果有仇和这样的官员,把三江口打造成一片廉租房,新闻就可以这样报道“个性官员将城市黄金口岸建成廉租房供穷人居住获好评”。如果单从获取政绩上的轰动效应来看,这一招无疑更有成效——建一批平庸的高楼大厦,早就过时了。

估计很多内地城市领导当初在参观了陆家嘴之后,就天真地以为上海的繁华凭借的就是那几幢标志性建筑,却没想到这只是繁华之后的结果、而并非成就繁华的原因。因此,川内的兄弟城市遂宁想打造CBD,大概也是犯了这个逻辑上的错误。其实说是逻辑错误也倒未必,主事者心里清醒得很;只不过他们想制造民众和媒体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逻辑混乱,以达到追求政绩甚至个人私利的目的。

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城建大跃进和高楼攀比之中,推高了房价的同时,背后是特殊利益集团在主宰着这一切。令人沮丧的现实是:城市的规划和美好图景,只不过是一只提线木偶,而真正提线操控这一切的则是相关的利益集团。

而最令人沮丧的事情还不在此,而是一群高楼崇拜者们在网络上发自内心地惊呼着“很好”、“快点修好”、“我家就在附近”之类的呓语。他们天真地以为: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未来有更美妙的休闲空间,却根本不去思考凭自己的收入水平,离这些美轮美奂的意境图有多遥远,以及他们能否有资格步入这些奢豪的场所?

他们这次,地地道道地做了一回“不明真相”的群众……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