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楼市动态 /保障房的担子谁来扛
 据长江商报报道 前不久,住建部宣布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为1000万套,公众对此有些质疑。应该说,公众对“1000万套”的质疑实则反映出普通民众与保障制度的隔膜。

很明显,“1000万套”保障房是决策层最新的努力,但此次努力更值得关注的并非“1000万套”这个数字,而是保障房制度在思路上的重大转折,即以公租房作为未来保障房建设的主流产品,廉租房渐趋与公租房合流,之前一度大力提倡的经适房则迅速淡出。

房价依旧居高不下,舆论大多习惯性地将保障房建设与房地产调控联系在一起,认为“1000万套”是房地产调控最新亮相的应对措施。这种看法,若是对政策的误读还不要紧,否则,便可能意味着保障房建设在宗旨、功能与实现途径上面临错乱。

这种解读首先无法解释经适房在保障房体系中的淡出。从增加供给的理论效果来看,不能证明公租房比经适房更有效。经适房的淡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并非其不能给房地产调控以足够的支持,而是因为经适房分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乱象。从豪华车出现在经适房小区,到明星大腕、公务员、企业老总、海归人才低成本获得经适房,类似新闻并不少见。简言之,相当大程度上,经适房未能公平、公正、公开地供给那些最需要住房保障的家庭。经适房的流向不形成有效市场供给,减弱了对房地产调控的支持力度,这也是事实,但只是“副产品”。

保障房建设与房地产调控的关系必须厘清。保障房建设不是解决调控困境的技术手段。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加大保障房建设能够加大供给,客观上对高企的房价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但这也只能视为“副产品”。将保障房建设仅仅看作住房调控的技术手段,就很容易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大供给、进入市场,而忽视保障房建设的应有之义。

保障房建设从一开始就不是因应房价而出现和存在。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当被问及房价“是否是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时”,如是回答:“房价有政府应该管理的部分,有市场应该管理的部分,总理应该管的主要是保障性住房,解决的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问题。”

房价过高,原因极为复杂,其中既有市场经济下可能产生的泡沫,也有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非市场因素的不当存在或者说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因素。因此,简单地以政府是否介入来判断政策的正当性,并不准确。更重要的是,保障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根本不是在同一条轨道上的议题,判断成败必须有不同的标准。

与商品住房价格调控不同,保障房建设,特别是以公租房为主流的保障房建设,不能以效率为目的。对保障房建设而言,最最重要的是公平分配。事实上,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当前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

当前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的几种建设模式,基本仍倾向于“企业办保障”或“社会办保障”。这些模式是有益的探索,但有些却不免近于“与虎谋皮”,在现实操作中面临种种变形危险,如单位建“公租房”重现“福利分房”,园区建公租房主要供给“高级人才”。而且,这也使房地产商实际上与住房保障捆绑在一起,使他们开发的商品房价高企“有理有据”。

但假如相关的制度包括监督、监察制度改革仍未取得更大的进展,民众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缺少有力的代表,那么无论借助市场还是由政府主导,都不足以保证公正。财政收入中无端流失的那一部分,同样也不会因为保障房建设责任交给“市场”或“社会”而减少——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政府直接扛起保障房的担子?

作者系上海资深媒体人

◇ 安平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