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楼市动态 /为调控新政探路?央媒齐“轰”楼市
继新华社六评楼市后,央视《新闻联播》也4天3次评说外国楼市

新华社六连评 称非出自上级授意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

3月30日《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

“清明节气雨纷纷,房价高得迫人魂。”

清明节期间,就在网上发出这句“打油诗”的同时,新华社连续刊发了六篇评论,对楼市泡沫和地方土地财政给楼市带来的投机效应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随即,市场出现了各种猜想。受相关因素影响,房地产股昨日(4月6日)也以大跌收盘。

近日,央视《新闻联播》也播出了许多关于国外楼市的新闻,比如4月3日的《日本年轻人:租房住也幸福》,4月4日的 《面积小价格低 纽约小户型受青睐》,4月6日的 《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房价稳定》,这让“嗅觉”敏感的业内人士似乎又嗅出了什么,加剧了关于调控政策的新猜想。

“六连评”作用有多大

社科院工业经济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新华社的“六连评”,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房地产业更加清醒,让决策者再度思考房地产目前的状况,考虑房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不过,曹建海也表示,新华社的评论依旧围绕加大已经熟知的房地产泡沫层面,即便提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也只能说抓住了问题的表皮,不是要害。房地产的真正要害,是中央层面的政策走向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华社的“六连评”对楼市起的作用可能很小,“比得上总理的讲话吗?”

中央媒体密集关注楼市,是否意味着楼市将迎来新一波更有力度的调控?是否在为物业税开道?

曹建海分析,不能低估中央媒体的声音,决策层如果连新华社的声音都置之不理,中国高房价的走势那就真的没救了。不过反过来看,由于新华社的评论并没切中问题的核心,其影响力也不必高估。

“土地财政”如何治理

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如何治理的问题,曹建海认为,如果中央政府不进行制度性调整,让地方政府自身约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卖地皮成了地方政府的专利产品。

早在“两会”之后的3月22日,国土部就召开全国视频会议,部署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工作,并随即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即“国土19条”)。

曹建海认为,“国土19条”达不到遏制高房价的效果,因为没有一条具有量化标准,很空泛。

赵晓则表示,土地财政的实质问题是背后掩盖的三个制度走向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已经与当前经济的变化不合拍,该调整的没有及时调整;二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尽管说地方有支配土地的权利,但如果没有中央的扩大性政策,没有宽松的信贷政策,天价土地是不会拍出来的;三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之所以能够实施,与不断扩张的货币政策紧密相关。

学者:严征土地增值税

为遏制高房价,物业税的出台在学者和政府层面基本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以赵晓为主笔的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经济研究组日前又提出,应从严征收土地增值税。

赵晓解释说,《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包含了时下政府非常关注的调控市场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双重目标,实际上是一个远比中看不中用的暴利税更有效的政策利器。遗憾的是,因多种原因,我国土地增值税的征收一直 “有名无实”。如从严征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企的暴利,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赵晓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额利润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房价并不是以成本为基础来定的。土地增值税是对房地产项目的超额利润(扣除成本、税金后的纯利润)征收的,这种事后征收的税,跟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营业税等流转税不一样,税负即使转嫁,想100%转嫁给消费者的可能性也不大。

长城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毛利率为40%的项目被严格征收土地增值税后,对净利润的影响是17.4%。毛利率越高的项目,征税对项目利润的影响越大。”

以往,当中央媒体就某一社会经济热点频频发言时,往往成为政策调整的先行信号。因此,当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接连针对楼市发表时评报道之际,不少坊间人士暗自揣测,高层或许正在酝酿新一轮的调控政策。

不过,新华社以及《人民日报》的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询问时均表示,此番有关房地产的评论和报道均属于本部门的系列策划,是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而非出自“上级授意”,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前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其话题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楼市交易中的投机行为、权房交易中的官员腐败,以及利用税收政策调节房地产市场等。

纵观这些话题,涵盖当前楼市热点,既包括房地产市场制度建设这些深层次问题,从根源上探究中国房价为何高企难降,也探讨了楼市运行中的特色问题,如各式各样的炒房团等,以便从市场自身找寻当前楼市乱象的各种具体因素。

而《人民日报》近日也以“追问中国楼市·民生三问”为题,展开房地产市场的系列分析和报道。从4月1日的《房价今年会怎样》,到4月2日的《“地王”会不会消失》,再到4月6日的《预售制能否取消》,三篇报道都聚焦民众关切的要害,也是当前业界迷茫之处。

在去年年底中央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国内楼市稍作调整之后,当前重点城市房价又开始大幅飙升,其场景令人咋舌。这种敏感之际,官方媒体接连发出建言楼市政策调整的声音,外界将其视为官方信号并且进行“放大”处理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一位知情人士昨日对记者透露,《人民日报》的此次房地产系列报道在两会之前就已经推出,并没有来自高层的授意或者提前预知相关政策变化,而是针对当前楼市热点而实施的报道策划。

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主任张建高在接受《法制晚报》采访时也表示,全国两会刚结束,来自代表、委员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声音比较强,他们就开始策划这一评论系列。

对于新华社如此高调推出房地产评论可能背后有推手的猜测,张建高表示,这是他们自己策划出来的,主要是出于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

虽无高层授意,但中央媒体如此密集报道楼市,并建言政策调整,过往并不多见。这也反映出,房价不断上涨、挤压民众需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难题之一。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下旬在接受在线访谈时已经表示,本届政府有决心在任期内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