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住在宜宾 /南岸西区困局:谁的傲慢 谁的偏见
自今年7月被淹以来,南岸之西,成为众矢之的、万人口诛。市民在网络和闲谈中慷慨陈词,仿佛西区与己无关,只与置身其间的开发商有关系;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也直陈西区积弊,言必称鲁能如何,绝不提作为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只能是“空谈误城”。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更多的事实。

通过采访,原来西区如此不堪,原因并不简单。

西区这盘棋

西区七年,现状无需多说。

平心而论,从直接利益出发,作为生活在西区的市民来说,任何挑剔与指责,都生之于情发之于理;而从较高层面来看,对于城市建设落后的宜宾,西区是唯一值得倚重和期待的一片领域,西区的风吹草动,关乎宜宾未来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一句话,关注西区才会批评西区,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然而,说者容易做者难,将一片不毛之地建成一片新城,谈何容易?

曾有本土开发商放言,如果当初这片地不让鲁能开发,由本地所有开发商联合开发,未必不会开发得更好。这话既不对也对,不对的是,本土开发商堆积一座城市肯定没问题,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江北、旧城和南岸东区大部,不正是前几年的本地企业修建的么?说这话对,是因为也许本土开发商联合起来,资金实力和开发力量不是太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本土开发商拥有鲁能无法拥有的最大资源——人脉关系。

也许正是这一块短板,让来自山东的大型国有企业鲁能在开发中颇为不爽。在商业界,有个流行的观点:在中国做企业,最最重要的并不是人才和资本,以及技术,而是人脉。

但无论怎样讲,西区毕竟是宜宾的西区,而不是开发商们的西区。

西区,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盘棋。棋局复杂,难于驾驭。西区开发的项目那么多,而且前期积累的一些问题它要到一定时候才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先开发时候只是修路而没有入住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从一个工地,到开始有人住了,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相关各方都存在一个角色转换问题。而西区的开发,其实又是个长期的过程,相应的配套、商业、医院、学校都刚刚起步,可能他们对这个新开发的东西和他们原来预期的东西有一些落差,它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宜宾鲁能集团总经理王广善告诉记者,如果说是有目标的话我们原计划是10年开发完,但是现在来看过程当中不可预见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导致目前一期都未能很好地、顺利地完成,一期要完成估计还要5年以上时间。这局棋,实际上还未到中盘。

虽说落子无悔,但棋行至此,鲁能作为对弈一方,遭遇到了棋局之外的尴尬。

西区尴尬

西区是宜宾市民、市委、市政府共同的事,而不是说是哪届领导的事,像接力棒一样不可能接到下一棒就完事了。但现实状况下,西区开发遭遇若干尴尬,聊举数例,可供评说。

  尴尬之一:手足被缚

以雨水、污水排放问题为例,主要原因是上半截(金沙江大道以北)已经修好,而以南部分未畅通,怎么会不堵呢?这是鲁能方面遭遇的尴尬之一。

民间知晓的版本是,南岸西区所有基础设施由鲁能负责修建,以此推理,如果基础设施有问题,自然是鲁能的问题。但鲁能方面也很无奈:以公务员小区为例,修好近一年了,管道和交通还成问题。但早在2005年10月,关于推进西区建设的复工大行动搞了20多天,但结果是鲁能的施工队伍依然无法进场。对此,鲁能方面也感觉无能为力:拆迁很困难,企业很委屈。

但舆论仍然会认为,公务员小区应该是先修了管网才修建房子,鲁能不是说西区的管网他们全修的吗?结果未修好啊。然而,牵一发动全身,诸如规划、拆迁、审批手续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没跟上,市民不会深究也不必要去深究,他们只会看现象本身。

尴尬之二:用电无望

用五年或十年,是一个开发的进程,具体在于城市的城建,入住率包括配套设施情况有没有一个更细致的目标呢?

鲁能方面承认,现在如果要从城市的功能上来看欠缺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商业不成熟就是一个很大的欠缺,教育刚刚才起步,而且这还是第一个学校,里面大概还要建两个学校,医院说动工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动起来,现在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以及主要的东西比如说商业,如果今年年初就能开得了工,那现在的形势也许不一样。前段时间是高架路的事,现在关乎于规划方案到底什么时间能如期批下来,然后涉及能不能开工,所以说到现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以及困难和问题,再者说到用电问题,鲁能刚拿到供电局的批复,对西区新开工的工地不再考虑增加电源。

农民阻工问题、电力供应问题、规划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交织在一起。电力供应目前是严重影响西区的发展因素,特别是鲁西变电站的问题,建成一年多为什么不能投运?站内的东西都已经配备好了,现在是输电线路进不来就不能投运。

这是属于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水,电,煤气,管网,道路,污水等这些东西是城市发展中必需,早期必须坚决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政府应该排除一切困难,坚决先行的项目,因为是早晚要做,早做一定比后做强。

尴尬之三:交接不畅

上期本刊提到西区交接问题,曾说到鲁能与政府的协议不够细化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要细化协议也只是技术问题,不细化也可以通过相互的理解和配合来完成。因此说,交接问题只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在于,当事各方,是否把西区当成宜宾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是把西区的数万市民放在何种重要程度上的问题。

据介绍合作协议的内容其实说粗也不粗,协议上有约定的鲁能都按规定做了。但在按规定将某些建好的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转交给市政的相关部门时,相关部门却出现了推诿现象。

有业主认为,西区的现状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问题所致,不应该让西区上万的业主来承担这个结果,他们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对于这个问题,应把市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现现在的情况,并非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在沿海一些城市,如果出现这种问题,首先政府是先把问题解决了,维护市民利益,然后再来找问题的原因,并妥善解决。而不是像现在,采取一种推诿的方式。

事实上,就像人生病了,称职的医生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救命,而不是数落病人何必当初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追悔之中。

偏见:鲁能赚了很多钱

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里,人们最易形成偏见。以下诸种意见,是否“偏”颇暂不定论,先看看这些观点和意见,以及为什么这些意见和观点有存在的市场。

不少宜宾人都认为鲁能在西区拿的地很便宜,而且鲁能抬升了宜宾房价,赚了宜宾人很多钱。坊间传说鲁能当时是以极低的价格(每亩8万元)开发西区。鲁能认为出现这种误解,不排除一些竞争对手会有这样的心态,或为原来公司个别的员工跳槽后对鲁能的传言。其实这是一些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于西区开发土地与现在其它区域土地开发条件不是一致的,现在开发土地都是由政府解决市政配套和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但西区地价的8万亩是由开发商自己承担道路、管网等基础建设;除去医院、学校、公共绿化、交通、变电等用地,这将大幅抬高实际开发用地价格。不一样的开发条件,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待外来的鲁能,是否应了一句俗话“树大招风”?鲁能方面认为,有这样一方面的原因,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应该还有市民认为鲁能“发财了”“挣钱了”,就像中彩票之后,亲戚朋友总想凑上来捞点好处。

谁在傲慢?

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越大。也正因为如此,在部分经办人心目中滋长傲慢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悟出一些什么。

傲慢之一:遭遇效率瓶颈

不久前,碧峰园业主才得到“两证”,用鲁能方面的话来说,就叫做业主帮了鲁能一个大忙。怎么讲?正是因为业主的压力,才促使有关方面加快“效率”特事特办,解决了久拖不决的两证难题。事实上,常规的程序可以办的事情,为什么要在“被逼无奈”的境况下,特事特办?其实不少房产公司老总也常提遭遇到的一个问题,因为行政审批的时候无法提供一站式服务,审批手续不够简便,开发项目“久审未决”,而给开发商造成损失也是开发商老总们心头“永远的痛”。

宜宾有一位工商联的领导曾经说过:实际上这些优惠并不是企业最看重的,他们最看重的是政府的办事效率,其它的就别说了,仅仅是把政务中心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它就会对促进宜宾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傲慢之二:再大的企业都是弱势

以前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显得太强势了,企业太弱势了,一般人理解的不太深刻,通过对西区采访,鲁能算得上国内很有名的大企业了,但记者感受到在政府面前显得有些无助,这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因为南岸西区不是鲁能的南岸西区,而是我们宜宾人民的西区,不管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大家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为西区的发展,繁荣,快速完成应该做的工作。政府的职能部门更应该站在一种比较正确和正常的路子上来,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不应该带有一种抽象性,要敢于承担,不能再推而是应该“抓“好工作。

比如目前西区业主对七星路的意见很大,一天有很多重型货运车辆来往,尘土飞扬、噪音扰民,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据市政协副主席李宗清说,以后从七星山要修个外环路,严禁重型车辆从外江路通过,这样就有所改善。西区这么一个新城,确实有这么多重型车辆来往,直接降低了小区的品质。但西区建设速度的缓慢就会延长重车在外江路的行驶时间,让业主生活长期忍受干扰。

鲁能方面表示,十字路口没有设置红绿灯等交通问题不是哪个企业想怎样就能怎么做的,而关于卫生无人打扫、公交线路偏少等问题也不是鲁能能够处理的,这些都是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理应由政府来管理。就西区农贸市场问题的解决,鲁能最早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交由西区工商所管理,二是交由开发区拓展物业公司,结果却是不了了之。

西区争议>>

高架路问题

记者在采访西区关于高架路问题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初的规划不科学,没有前瞻性。主要原因在于这里是一片商住区,不适合让重型车辆从这里过境,而事实上的确有西区业主向本刊反映外江路的重型车辆带来的噪音和安全问题。记者在与一些房地产界人士交流时,关于高架路修与不修,也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这个规划本身存在一种滞后性、不科学,理应更改;另外一种观点就有一种推测,是不是鲁能想用那块地,然后游说相关部门更改规划之类的。

对于这样的猜测,鲁能有关人员回答的很干脆:这绝非是鲁能能游说得了的事,没有必要去游说,鲁能在2006年下半年,特别是1月26日“100行动”新闻发布会之后,想通过太平洋购物广场的建设,和100万平米住宅开发加快西区建设,但在高架路的是否取消问题成了政府的决策障碍,取消高架路成为了一个市民议论的焦点,但最终决定权在专家,在政府和人大手里。

关于高架路的问题在政府部门也是经过了很漫长的决策,在前任市长焦伟侠时就对高架路进行了调查。对于这类需要人大审议的规划调整政府都很谨慎,进行了广泛调查,据了解是有关领导在出国考察时,还专门带上了高架路这个城市规划案例去考察,了解高架路会给城市带来哪些不利因素,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科学论证之后,由市人大通过了对高架路的规划调整:西区商业中心不再建设高架路。

据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西区高架路在规划的时候,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以后城市中心可能会往西走,当时的眼界没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而现在按照2003同济规划设计院的规划,宜宾的城市发展方向还要往赵场延伸,规划的高架路地块成了城市的中心,现在再坚持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会给城市带来建设硬伤。在投资领域有个理论叫“眼界决定境界”,那么在城市建设中一定是“眼界决定高度”。

果皮箱问题

  上期本刊采访环卫一所时,环卫一所介绍由市容管理局出资50万在西区安装1000个果皮箱,报道后鲁能告知本刊,购买果皮箱的50万元是由鲁能集团出资,鲁能集团还仔细介绍了当时的细节:环卫一所、环卫二所给鲁能集团出了一个通知,要求果皮箱应该30米、50米一个,然后市容局又给鲁能出了一个通知,说按照规定和要求不能低于100米放置一个果皮箱。究竟应该多少米放置一个果皮箱,让鲁能不知该按谁的要求执行。严格说来安装果皮箱都是属于政府出资。鲁能自愿出资安装后,没有想到过中间会出现这么多错综复杂的一些过程。

西区建设牵扯的政府部门应该是方方面面的,果皮箱和垃圾箱它仅仅是一个缩影。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多一分责任,企业就能少几分麻烦。

述评>>

不要当一个无脑的“愤鲁”者

说实话,一直以来记者所接触的一些市民,在心目中都有一种固有的思维:鲁能通过忽悠宜宾人来赚钱,不厚道。然而,当掌握了各方面的信息之后加以综合分析,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无疑是一种偏见。

先不说其他,在近十来年的房地产热潮中,目之所及,只要矗立有钢筋水泥的地方,背后必有N桶金被相关的人掘出,然后留下若干业主的一片叫骂甚至哭喊——一生血汗,付诸东流,甚至遭遇一女二嫁人财两空,还有闹得夫妻反目家破人亡者。对这些小开发商的声讨之声却很微弱。

在这里,记者不是在为鲁能开脱,鲁能建设的西区呈现的若干现状,本刊前两期已作出相关报道,此不赘述。我们真正应当思考的是,西区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没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近期宜宾招商领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保姆式服务”。但最为现实的可能在于有关部门是否做好了“份内之事”,正如某工商界人士提出的诘问:“我们运作多年的政务中心,是否真正做到了一站式服务?先不说其他,只要达到了这一点,宜宾的经济发展就将进步很多很多。”

这么说吧,因为房地产开发赚了钱的,又岂止是鲁能?但为宜宾修建了一座上规模的城市学校的,目前只有鲁能。

目前,有人认为,鲁能一直背着很大的一口黑锅,黑锅里,自然装着若干骂名。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会越来越深。

不久前,白沙片区流拍了一块地,大家举了两下后不敢再举了,然后没有达到起拍底线,这对宜宾城市需要尽快发展来说不是个好事情。作为比较了解宜宾情况的开发商,应该说担心比较多,他们认为如果拿了之后将会遭遇怎样的尴尬,不得而知。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