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住在宜宾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绿色新港城”
记者 何均洪 文/图

“物流企业富集地、绿色港城、蓝色文明……”10月17日,在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三楼大会厅举行的“第四届航运、港口及机场国际论坛暨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峰会”上,金融界、学术界、物流界、商会界、企业界的精英荟萃,一个个美丽的词语出自各界嘉宾之口,众口盛赞宜宾的又一片热土——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在万众瞩目中启航长江、驶向蓝海。

物流企业富集地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符合联合国定义的‘无水港’,将是物流企业的富集地。”香港理工大学航运及物流学系主任刘建华说。

无水港,顾名思义是指“无水的港口”,实际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收货、还箱、签发以当地为起运港或终点港的多式联运提单。内陆的进出口商则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

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在此交汇,是川滇黔结合部和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的黄金水道、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川滇黔结合部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是西部地区东进长江、南下出海最为便捷的通道。未来的宜宾将形成“六条高速、七条铁路、一条黄金水道、一个航空港、一个水运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可成功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立体交通网络优势更加凸显,物流渠道更加畅通。

宜宾拥有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天然航道295公里,其中规划可利用各类岸线总长83.4公里。长江在宜宾境内常年水深达3米以上,江面平均宽度300—800米,水域开阔、水流平缓、水深条件好。宜宾境内宜港岸线长75.7千米,其中长江宜宾段深水岸线43.6千米,具有发展100万标箱以上吞吐能力的岸线5段,总长9千米,可支撑建设500万标箱以上的港口规模,尤其是长江合江门以下左岸的志城、罗龙、学唐坝、阳春坝一带所在岸线被专家誉为自宜昌以上最好的建港岸线。

随着宜宾对交通骨干线路的开工建设,四川宜宾港的腹地的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到大西北、滇西北、黔东南及四川省成都地区、川南地区、攀西地区。其中,直接腹地主要包括川南经济区、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间接腹地近期包括滇北、黔北地区,远期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将延伸至滇黔以及陕、甘、藏、青等西部6个省区部分地区。腹地大且资源丰富,有“西南立体资源宝库”之美称。

经多年的发展,宜宾已形成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临港经济开发区起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各级金融机构与开发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日趋拓展,专门成立了四川港荣公司、临港建设公司,为项目融资和建设提供有利平台,邮政、通信等服务配套完善。

2007年以来,宜宾市突出优势优先,开始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现已建成以五粮液酒类产业园区等11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40余户,宜宾沿江区域已成为川南乃至川滇黔结合部发展条件最好、最具活力的区域。

开放包容蓝色文明

宜宾,享有 “万里长江第一城”之誉,距宜宾2300公里的长江龙头,连接着蓝色的海洋。奔向蓝海,长江奔腾东去;驶向蓝海,宜宾人以开放包容蓝色文明的心态加快了建设。

2008年12月31日,远景规划400万标箱规模的四川宜宾港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拼搏奋战,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将于今年底开港试运营。志城作业区建设有4个集装箱泊位和1个滚装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50万标箱、滚装10万辆,一开港运营就是四川省最大的内河枢纽港。

伴随着四川第一大港的加快建设和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宜宾加快构建开发开放的新模式,将临港新区作为带动资源腹地开发开放的战略前沿和参与大区域合作的战略高地,集全市之力重点打造。在加快建设宜宾港的同时,宜宾同步启动了公用型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出口加工区等配套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进港公路及互通式立交桥、进港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物流发展基础设施,促进保税物流和口岸物流的无缝对接。同时,通过与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上港集团合作实现江海联运,打破内陆地区的区位限制,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服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已经确立了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的目标,目前开发区正依照一区多园的构架,着力推进装备制造工业园、新材料园、科研及研发培训园、绿色加工园、港口及现代物流园5个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等6大主导产业,构建以临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以加工拉动型发展模式打造内河港口经济,努力建设西部开发合作的出口加工基地与临港经济示范区。

科学发展打造绿色港城

水运,不仅仅是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更是大大地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因此,在不少专家学者的眼中,将在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崛起的港城,无疑是一座绿色的港城。

2009年12月18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四川省唯一的一个以 “临港”命名的省级开发新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在成立之初,被赋予了“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统筹城乡的带动区”等重大使命。因此,被不少有识之士誉为“宜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

从根本上讲,加快推进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就是要在宜宾树立科学发展的新标杆。宜宾将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西部资源大市场为基础,通过持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战略。

为了担当起宜宾科学发展的 “窗口”和“引领”作用,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多领域的创新突破。一是在运行机制方面,按照“经济特区”模式,实行大区域管辖,大部门行权,对经济区实行“一级行政、一级财政、封闭管理”的模式;二是在土地、资金方面,建立专门的投资开发公司,承担临港经济区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开发建设等,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综合性融资平台、国资公司发行债券、组建区域性银行等多种渠道扩大社会融资,切实解决建设资金制约瓶颈;三是招商方面,通过营造以特惠招商政策为主的良好政策环境、以高效快捷为主的良好服务环境、以配套完善为主的良好投资环境,狠抓产业招商和投资招商,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园区;四是城乡统筹方面,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为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城乡统筹示范区的标准建设完善的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基地,创造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现在,多领域的创新探索已经彰显出效果。

两年强基、三年突破、五年跨越、十年腾飞,奋力打造“通江达海、产业创新、山水宜居的长江第一新港城”,宜宾临港新区正逐渐成为宜宾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川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宜宾临港新区的诞生,不仅为宜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搭建起了更高平台,更将引领川南地区异军突起、率先跨越,对优化四川区域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