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奠基于汉高祖六年,初仅限于西南一隅,后经变迁发展,至明洪武六年修筑宜宾石城,街道布局初具规模,大体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两条,形成“井”字形主构架。
古街见证沧海桑田,见证红尘俗世,见证文意缱绻。
将军街:谢奉琦就义水洞口
此街为明清形成的街道,明代修建石城时,此街是城南下水道总出口,清代形成街道后,名“水洞口街”,当时清千总衙门设在此街。清光绪三十三年冬,同盟会革命党人谢奉琦、熊克武发动叙府起义受挫后,谢奉琦于宣统二年(1910年)就义于水洞口街,“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民国元年以临时大总统名义追赠谢奉琦为陆军中将。宜宾市当局将原千总衙门改建为谢将军祠,此街也命名为“谢将军街”,1940年更名为“将军街”并沿用至今。
栈房街:商贸繁荣栈房成街
此街为汉僰道城旧址部分,街北侧有土主庙一座,即东汉时祭祀牂柯太宋陈立的德政与武功所建的“忠利庙”,(新中国成立后设为栈房街小学,后为宜宾市培智小学)。明代修石城后,此街处于城墙外。清乾隆、嘉庆时,由于云南山货土产、药材大量运入宜宾,此街开始设客货行栈,以便“背帮”“挑脚”及行商贸易。开初仅朱、冯、谢三姓设栈于此街,至民国时已增至24家。行栈面积占此街建筑面街的三分之二,另外还有铺面80余间,为来往商客提供住宿、餐饮、运输和日常用品购买服务。当时,每日来往商客超过千人,堆储货物常达7.5万-10万千克,年交易山货、药材、土产500万-2250万千克。由于商贸繁荣、栈房成街,故称为“栈房街”。
大南街:滇黔的“背帮”川南的“挑脚”
大南街为明代老街,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修建石城时此街靠近当时设于城东的府署和负责川南防务的叙南卫,又因当时云南尚为元朝宗室梁王占据,明王朝决意讨平,故将此南端城门命名为“定南门”,此街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地位显著,且地处城南,故兼以方位命名为“大南门街”。清嘉庆六年后,因翠屏书院迁此街,故又曾称为“书院街”。
此街从清代中叶起称为滇黔“背帮”,川南及川西南凉山州等地“挑脚”运货到宜宾过渡入城区来往通道,清末民国时期是川盐转运滇西的众多商号集中设店之处。
走马街:民国“华尔街”期货也交易
上走马街东起自外南街南口与栈房街链接,西止于水池巷南口与下走马街相连,长453.5米。下走马街东起至水池巷南口与上走马街相连,西止于和平街南口,与麻线街相连。
走马街街名始于清代,因为当时驻城内的都司衙门和千总衙门兵丁日常到小较场操练,多骑马经过此街,故名“走马街”。清中叶后,走马街商业繁荣,为云南、贵州入川山货、药材土产主要交易市场;民国时又是钱庄、银行、堆栈、茶园、餐馆、旅栈集中地,其临江码头,有小火轮直通屏山和云南所属的绥江,使其商贸更加繁盛。
上走马街东端原有清代建筑火神楼(后因建南门大桥拆去),抗日战争中成为宜宾商业贸易洽谈中心。当时每日各省客商在此洽谈期货、现货业务的达数百人。据当时资料统计,年成交天麻5万千克、花椒35万千克、火腿30万千克、土漆5万多千克、棬油和桐油100万千克、药材150万-200万千克。
西街:西南半壁大观之大
此街东段为明清时的西街,近大观楼商场地段为原宜宾古城西门(明代为文昌门,清代为文星门)所在;西段(从原西城门外至今文星街东端)为清代扩建的马掌街。西街在明嘉靖中已修建有“谯楼”和“经书楼”明末时均毁于兵火。清初康熙六年,于此街北侧兴建叙州府府署,府署照壁后面通道称“西城角”,清乾隆三十年,知府托隆与明代谯楼旧址上新建“大观楼”,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额。民国时期,府署先后为滇军和护国军驻宜部队的驻地,后为川军刘文辉师部及其后的宜宾团管区、师管区和叙泸警备司令部及国民党军队76军、79军、72军军部的驻地。此街西段马掌街,因原有十多家铁匠铺,主要以锻打马蹄铁和钉马掌等为业,故称“马掌街”。清代,“民国”时期,西街、马掌街为城中餐饮、茶旅业集中地段,有“西域春”等清真餐馆及“尚志茶旅栈”等。此街西段有炕炒房烘制花生、桂圆等干货出售。靠近原“三倒拐”地段多为出售土陶制品和玻璃制品及石灰等建筑材料店铺。
冠英街:冠压群英老城富人区
此街为明代老街,原街东北部建有一座“观音阁”,故名为“观音阁街”,1940年,雅化街名,取冠压群英之意,以谐音改名为“冠英街”。
清末至民国初年,一批富有者因此街位于城区且相对清静,在此修建住宅。其建筑大体为砖木结构,北侧多平房,南面多为一楼一底楼房,且多为二进二井式四合院,均有石柱大门,外墙为青砖,屋内雕花窗棂,精美别致;屋顶黑瓦覆盖,颇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在民主革命中,此街一部分原反动官僚住宅分配给工人、贫民居住,也安排有机关单位住房。由于此街建筑富有川南传统民居特色,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列为县级市文物(旧民居)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修建合江门广场,将街东约百米左右纳入广场范围。2002年,冠英街民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昌寺街:八省会馆楼阁宝树
寿昌寺街为明代老街,因街北侧有古建筑寿昌寺而得名。东起自粮房街与冠英街连接处,西止于大南街。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此地已建寺庙为“花台寺”,唐武宗会昌二年(824年)金沙江(古称马湖江)发大水,花台寺建筑多有损毁。据史料记载,至北宋末年花台寺“东殿石壁露立大像,石间镌有万佛”,此时寺名已改为“寿昌寺”。至明代寺庙修缮,因寺后有巨石如牛,俗称“石牛寺”(寿昌寺街也曾名石牛寺街)。清代复名寿昌寺。民国时期,寿昌寺先后为“八省会馆”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寿昌寺原放生池及池周一部分地方开发为“寿昌庄园”,供人们饮茶休闲。放生池中巨石上仍可见唐代佛像、楼阁、宝树等佛教石刻,并有“开元花台寺”字样。21世纪初,放生池四周新建围栏,附近辟有小广场供市民休憩。
合江街:三川合江游览宴集
此街为明代老街,明初修建石城时由城门“合江门”定名。合江城门外修建有合江楼(又名大楼),为官绅游览宴集之地,1638年在城门外河岸修建石坊一座,题为“双龙飞控”清初又在街东端修建两湖会馆(禹王宫)并在江边建成“夹镜楼”。明清时,此街东面的合江门码头是下行船叙(宜宾)渝(重庆)线起点民国时期成为轮运码头。当时长江作为交通运输干线,水运繁忙,促使合江街商业一直兴旺,街两侧除茶馆、旅栈、饮食店外,多为仓储堆栈,著名的餐馆有“合江园”等,抗日战争时期,宜宾首家浴室“维新浴室”设在此街。
民国初年,此街是山货、药材、土产行栈集中地,货物运往下江、叙永麻布做包装,又因当时江西等地每年精漂夏布(麻布)上运宜宾,一律在此街起货,因此曾短期称作“麻布街”。
新中国成立后,合江街长期为老城区水陆交通衔接的干道,后因城区商业中心转至城西,曾长期清淡,20世纪90年代后期,街道得到拓宽,后又将东端到江岸一带开辟为“合江门广场”成为闹市区。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
- 临港开发区力促节约集约用地 2015-10-10
- 文旅效应凸显宜宾黄金周旅游收入超18亿 2015-10-09
- 成贵铁路9月完成投资59091万元 2015-10-09
- 宜宾等18市州将修绕城高速3条本月开建 2015-10-08
- 宜宾公交有变化29条公交线时刻表有调整 2015-10-08
- 总面积25万㎡岷江新区城市中央公园解读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