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曾经炙手可热的地块在京城市场上神秘消失?为何行业内外都对修复工程三缄其口?事实上,三年前在北京土地市场神秘消失的“巨无霸”地块,正是如今的北京毒地“地王”。
消失的另类“地王”
这里有金茂府、珠江帝景等一系列均价3万-4万元每平方米的高端楼盘,这里有终日拥挤的车流以及百盛、沃尔玛等大型商场涌动的人潮。这里因诞生过北京房地产史上多个“地王”而闻名,这里是北京国贸CBD地区的广渠路。
奇怪的是,过去三年内,与这片繁华世界一街之隔的一块土地却始终荒芜——被白色围墙和蓝色铁皮层层围挡,一个巨型的大坑呈现在空地中央。晚上,周边小区高层的居民有时可以看到荒地灯火通明,运土车辆连绵不绝,然而一到白天,却一片寂静。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段,这么大片土地竟然丢荒这么久,实在是太奇怪了。”每天都能看见楼下这块“荒地”的金海国际业主邵斌说。
很少有人想到,这是一块“毒地”。
随着北京市化工厂搬迁遗留“毒地”问题的逐渐显现,善于诞生房地产界“地王”的东四环广渠路的标签或将有所改变——在北京多块已查明的受污染毒地里,这里很可能诞生出另类“地王”:修复造价空前。
“新地王”位于东四环与广渠路交会的大郊亭桥东南角,原址为北京化工二厂和北京有机化工厂(下文简称“化二项目”)。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这块受到严重化工污染的土地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其体量之大相当于130多个标准足球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下属的污染场地修复网披露,为了“消毒”,北京化工二厂项目包含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等在内的总耗资达到9.86亿元,这个耗资近10亿元的项目不仅创下中国目前现有污染场地治理费用之最,在世界上也排名前列。
然而,这个为北京最大毒地“消毒”的项目却一直鲜为人知。
北京轻工业环保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说,国外业主往往会带你参观完环境优美的社区后,自豪地告诉你这是由污染的化工厂改造而来。
但这样的情形目前还很难在中国发生。保密性一直是这个行业一大特点,业主往往希望公众对污染信息知晓越少越好,因而要求参与项目的企业签订保密协议。
主要参与了化二项目污染土壤修复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就一向不愿透露其承接过的项目名称。其董事长戴彬彬在2012年4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企业上市,只能不可避免地在跟证监会提交的材料中提及这些项目。
另一家参与了该项目的公司则在其官方网站上透露了部分信息。2012年4月28日,中石化第五建设公司网站上悄然出现了其中标该项目地下水修复标段的消息,称这是“目前国内实施的首例地下水有机化工污染治理项目,也是地下水污染治理工艺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工程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
但这样一项标志性工程,在环境修复业界的“知名度”并不高,多数学者因太“敏感”而选择三缄其口,就连对这一地块垂涎已久的房地产开发商也一样。
在北京土地市场浸淫多年的业内人士刘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09年业界一度传言这块CBD地区的百万平米地块即将入市,京城的开发商都关注过这个地块,但后来却并没有进入招拍挂市场,“在市场上消失了”。
如今,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询问,包括万科、融创等在内当时打探过地块消息的开发商都表示“并不知情”。
注:表中数据以亿元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两位。(谢丹/整理李伯根/图)
追访CBD毒地
实际上,这块神秘消失的“巨无霸”地块,正是如今的毒地“地王”。
从街面上看,这块北京最贵毒地与北京的无数个建筑工地没有两样,特殊之处仅在于,除了项目业主和参与修复的企业,很少有人能涉足这里。
造访这里并不是件易事,南方周末记者穿过一个有门卫看管的大门,被反复询问身份后得到一张斑驳的“出入证”。
展现在眼前的是个骇人的场面——一个面积奇大且荒无一人的露天世界,脚底深达几十米的大坑给人一种站在悬崖边的错觉,看上去跟玩具一样大小的土方车偶尔从远处驶来,后面扬起的灰尘看不见人。这里安静异常,犹如踏进了一个静音的世界,其面积之大宛如置身地质公园。
54年前,为了实现“让6亿人民穿上国产的塑料底鞋”目标,北京化工二厂开工建设,其生产的聚氯乙烯是中国历史上使用量最大的塑料。由于主要生产烧碱和聚氯乙烯系列产品,以含氯物质为主的污染物早已深入地下十几米。
一位参与了污染调查的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长期的化工生产已让该地块的大部分土壤受到了1,2-二氯乙烷、氯仿和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汞、砷以及铜、镍等重金属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上述污染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癌性。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化二项目仅有机污染物场地受污染的土壤就达到299.46万立方米。
除了土坑和土堆,场地的东南角还有两个白色大棚,挥发性的污染土壤被拉到大棚内进行“翻耕”,挥发出来的有毒气体再被收集起来专门处理。重度污染的土壤则被拉到金隅环保旗下的处置中心焚烧处理。高峰期时,每天晚上有六百多辆土方车从这里驶出。
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网站上,南方周末记者查到这块土地证号为“2012规地字0003号”的地块未来将建成名为“广华新城”的居住区,建设单位为某国家机关住宅建设服务中心。
修复秩序引非议
并非所有的毒地都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从大郊亭桥往东13公里的通州管庄,一块未经修复的毒地正在折磨居住其中的一千多户居民。
马勇国在2005年搬进了东五环这个名叫东一时区的新建住宅小区(现更名为康泉新城一期),这里过去是铁道部防腐枕木厂。
半年之后,马勇国便开始出现脱发、全身瘙痒等症状。跟他一起身体突然出现问题的还有小区的另外160多户居民,他们怀疑跟自来水有关。
业主先找物业公司要求改善水质,又致信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出具水质监测结果,他们还试图联系新闻媒体,但最终都找不出任何原因和证据。有人说自己家的鱼死花蔫,也有人发帖称“洗完澡身上干得像要着火一样”。
彼时没有人想到这些问题都源于土壤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而小区生活用水又全部来自自采地下水,直到2012年初,小区旁边的康泉新城二期动工,这个为机关单位职工修建的保障性住房开始清挖深埋地下的污染土壤,闻到臭味的一期居民才恍然大悟。
这距离他们上一次集体抗争,已经4年过去。
“为什么我们小区的毒土就没有修复,旁边的就修复了?”马勇国感到愤愤不平。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的表示,目前业内对大量污染场地究竟哪些会修复、哪些会先修复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长期关注该行业的一位风险投资人说,毒地修复秩序一般会遵循商业价值和风险评估原则,即风险=污染程度×接触程度,就是说即使有污染,如果没有人群接触也就没有风险,也就暂不用修复。
经过三年的处理,化二项目的毒土已经基本清理完毕,未来包括中小学、托幼、社区卫生中心和敬老院的广华新城住宅区将正式开工建设。
在毒地面前,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金海国际的邵斌已经决定搬家,只为了孩子,他说自己就是学法律的,难不成去告开发商?决定继续留在康泉新城一期的业主如今也没了当初讨要说法的热情,抱怨一下之后便各自干各自的事。
最近,中国环境修复网的主编高胜达接到一个自称珠江帝景业主的陌生人电话,对方向高咨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毒地上的房子,一个普通民众如何才能状告房地产开发商。
(应采访对象要求,邵斌、马勇国均为化名)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
- “你好,新叙州”,2018年宜宾房产沙龙来了 2018-11-24
- 房产税重庆样本:征收对房价几无影响 2015-09-30
- 房地产呈阶段性复苏态势长期有望平稳发 2015-10-10
- 单身证明都不用开了办房贷签个声明就OK 2015-10-10
- 不动产登记仅5省全面完成任务难在哪里? 2015-09-28
- 房地产开发要以生态宪法为前提? 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