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资讯频道/ 楼市动态 /南方日报:强行退烧2011调控高压猛击楼市

2011年,是名符其实的调控年。2010年房地产持续“高烧”不降温,调控效果并不明显,房价环比依然继续上涨。因此,2011年,中央针对楼市的调控政策是不断地在升级加码,愈加严厉坚挺不放松。从年初“国八条”公布开始,大规模的调控就正式拉开序幕,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限购限价令的出台,货币政策持续紧缩,信贷政策益加严厉,房产税的开征,保障房计划等措施,这些都对国内房地产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控已取得初步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继续回落,又有15个城市加入了环比价格下降的行列,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也有所增加。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9—11月,广州市辖十区新建商品住宅网上签约均价环比分别下降2.4%、0.7%和3.0%。结合其他一些迹象,可以表明2011年广州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市场已经出现积极变化。一方面,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市场成交量减少;另一方面,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

扩容不放松限购令逐步加码

限购令针对投资型买家而出,意在控制炒楼市场。去年9月底房地产第二轮调控来袭,海口、厦门、深圳等十几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但直至年底,调控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短命政策”。而事实上,今年限购令不但逐步加码,范围也越扩越大,甚至很多二三线城市也被纳入进来。

与2010年的“新国十条”和“新五条”不同,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八条”,扩大限购范围、加大限购力度,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一定时期实行限购措施。此外,国八条首次要求地方出台房价控制目标,并对各地政策落实进行督查。楼市调控新“国八条”是我国近几年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政策组合,对投资投机性购房、高房价的指向十分明确,既是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延续,又是进一步的“加码”,使得全国楼市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并导致成交量的大幅下挫。它首提“限房价,竞地价”,大大下降开发商中长期利润空间。

并且,除了一线城市外,很多二三线城市也被纳入进来。7月12日,国务院发布消息,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

2011年即将过去,但中央更是频繁表态显示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11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关键时期,要坚持实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临近年底,部分城市的“限购令”也即将到期,市场上对限购令放松与否有诸多猜测。此前,更有佛山、成都等地曾试探性松绑地方限购政策,已被紧急叫停。但据报道,住建部已知会地方政府,若没有极其特殊情况,须出台政策对限购令有效期进行延续。截至日前,今年实施限购令的46个城市中,除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青岛、济南、福州、长春、厦门、太原、海口7个城市也已明确表示明年将延续限购政策。

为楼市降温货币政策持续收紧

自今年1月20日以来,货币政策一直处于不断收紧状态,而银行信贷投放则随即同比持续下降。据统计显示,央行年内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三次加息,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央行每月上调一次存准率,共计6次,每次0.5个百分点,央行还特别在2月、4月和7月加息25个基点。而且在7月加息后,随后立即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央行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上调存贷款利率,银行贷款额度吃紧,各地纷纷上调首套房贷首付比例。此前,国内各大城市多家银行已上调首套房贷利率,平均已高出基准利率10%-20%。即便是针对首次置业者,大多数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也上浮5%至10%。

相比去年,今年的紧缩货币政策愈加严厉,持续打击着“高烧”楼市,迫使房价更快地降温。一方面,上调贷款利率将防止过多的信贷资金刺激房地产市场,使开发商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加大开发商降价促销、快速销售回款的压力;另一方面,限贷令的持续紧缩可控制投资型买家进入市场抬升房价。

然而导致限贷令的持续紧缩,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很容易误伤刚性需求买家,使得很多首次置业者的信贷成本快速提高,使购房者还贷压力更大,对购房人的资金实力特别是首付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购房需求持续萎缩。尽管11月30日,央行35个月以来首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首套房贷利率看似已经出现松绑迹象,但首次置业的刚需买家还贷压力依然很大,往年房贷7折的历史性优惠早已一去不复返。

“双轨”调控并行1000万套保障房入市

保障房计划被认为是楼市调控的很重要的手段,这是房地产市场“双轨运行”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学者认为“房地产的分配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由市场和政府双轨并行,推出商品化和保障性并存住房制度,也就是“双轨制”。而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的推出,也正是政策从另一个层面调控以往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的举措。

今年3月6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建3600万套保障房,使保障房覆盖率达到20%。今年3月9日,住建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如若今年1000万套供应得以实现,则保障房供应规模将首次超过商品房。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有1/3保障房主体结构基本完成,1/3进入楼层施工,1/3完成基础施工,符合住房建设部今年保障房的建设要求。保障房大规模推进的背后,是中国住房供应制度和结构的变革,从政策的另一层面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使其更合理地发展。在1998-2008年的十年间,保障房严重缺位,市场中供应的房屋90%为商品房。

广州市计划今年筹集保障性住房8.4959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任务是去年任务的3倍多,除了新增筹集的保障房任务,还要推进在建的6.87万套保障房建设。但截至10月25日,广州市已筹集保障房89174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5%;已如期完成解决77177户家庭住房困难目标任务。

而接下来,2012年亦将是保障房建设的关键一年。据住建部透露,明年,国家在保障房的施工数量以及资金投入方面都将大于今年。据测算,明年整体保障房住建规模将达到约1800万套,约1000万套将投入市场使用。双轨制下,保障房对于商品房市场的影响,也将会逐渐显现。万科、保利等大型地产商人士均表示,巨量保障房将会对商品房市场带来冲击。

调控并非游击战而是持久战

从国家调控开始,效果便一度不被看好。尽管从2011年2月份开始,“国八条”、国家严厉要求各地定制房价控制目标、一房一价、二三线城市等政策的相继问世,对全国楼市也并未伤及元气,只被当作一场场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游击战,多地包括广州在内的楼市仍然一路高奏凯歌。直至下半年开始,楼市调控效果日益显现,“金九银十”失色变成“铁九铜十”,10月下旬,万科、中海等龙头企业带头进行较大幅度促销,降价声音此起彼伏,楼市逐步迈入冬天,房企才意识到这次调控并非游击战而是一场考验重重的持久保命战。而受调控影响,市场上观望气氛愈加浓厚,对降价的预期更高。

政策坚定调控不动摇

2011年即将过去,中央更是频繁表态显示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12月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于房地产政策,提出的要求是“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国家层面上再一次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性作出了回应。

限购令明年依然持续执行,政府楼市调控依然坚挺。随着年底的临近,部分城市的“限购令”也即将到期,但日前,住建部明确表示,已经设定限购期限的城市继续延续政策,限购政策明年将继续执行。截至日前,今年实施限购令的46个城市中,已有11个明确表示2012年将延续限购政策。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23日在京召开,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1年中国政府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得到落实,多数地区涨幅回落,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调控成效已经显现,他还表示,明年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房企已着手准备过冬

而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房企们对于调控的放松时间都开始抱着“悲观”的态度。与去年底甚至今年初,不少开发商仍然认为楼市调控是“短命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从下半年开始,地产行业陷入寒冬,相当多的房地产企业流动资金极其紧缺接近干涸。目前已经有不少房企开始做着长时间“过冬”的准备,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甚至连万科、中海这些大型品牌企业也在着手调整开发计划,加快推货速度。近日,绿城老板表示有意出售手中的中超球队,瑞安房地产更是将旗下佛山岭南天地45.08%的股权出让换取营运资金。

据国金证券刚刚出炉的一份房地产行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根据该公司对开发商目前和历史的资金压力进行系统测算,只要政策坚持,今年底至明年初,开发商资金状况会接近历史最低水平,房价调整的广度和深度将更为明显,11年行业所呈现的对峙局面将被打破。

市场观望情绪愈浓

而调控的持续,使市场买卖双方对于后市的态度也深受影响。随着年关将至,2011年楼市又将是一场落幕大戏,不同于往年热烈气氛,今年在层层调控的重压下,取而代之的是整场的观望。降价、观望已经成为现时市场最热的关键词。根据搜房网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感觉目前的房价在微降,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对今年调控不满意。

而这种观望情绪,买涨不买跌的后市期望已经在成交上有明显的表现。继今年“铜九铁十”之后,楼市迎来“买涨不买跌”阶段,降价预期正在全国蔓延。除了个别促销力度特别大的楼盘,广州等各重点城市的楼市成交量急剧萎缩。在广州,根据网易房产数据中心截取阳光家缘数据显示,11月份,广州全市住宅网签成交量为4591套,环比10月份6157套成交量再

微信扫一扫,去小程序咨询,了解最新销售价格动态

微信扫一扫,加入宜宾买房帮,楼盘动态早知道

三江房产网声明:一切标明来源“三江房产网”或注有"三江房产网"LOGO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宜宾三江房产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许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三江房产网赞同作者观点。